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 在线阅读 章太炎康有为孔子 全文TXT下载

时间:2018-01-24 08:10 /言情小说 / 编辑:金光瑶
主人公叫章太炎,康有为,孔子的小说叫做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张耀南倾心创作的一本未来、历史、技术流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又如田永秀、鲜于浩谓:“首先,他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远远落硕于欧洲,否定了中国流传二千余年的华夷观念等文化...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

阅读所需:约7天零1小时读完

更新时间:2019-07-27T08:52:13

小说状态: 全本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在线阅读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第27部分

又如田永秀、鲜于浩谓:“首先,他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远远落于欧洲,否定了中国流传二千余年的华夷观念等文化优越论。……能看到西方文化上的先,承认并正视中国文化落的中国人,却属凤毛麟角了。而郭嵩焘就是这寥若晨星的人物。”〔9〕

又如周行之谓:“郭氏在出使英、法之,已因认为洋人也有‘文明’而大遭物议。出使之,由于自目睹耳闻,更本国之不如。”〔10〕

又如朱薇说:“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已经从整上全面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礼文化,中国在世界上实已沦为文化二流之国了。”〔11〕

冯吉亦谓:“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差,甚至比中国文化更为先。……他彻底抛弃了‘华夏文化中心论’,……因而他大胆地接受了从总上用‘文明’与‘半文明’来界定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优劣。”〔12〕

说郭氏已承认“西洋文明优越论”,已承认中国为“文化二流之国”,已承认中国为“半文明之国”,乃是一种“速断”,是难以立足的。郭氏批“中国文化”甚严,但矛头所指只及“器物”的层面,又及“制度”的层面,从未在“文化本”或“观念大义”层面视中国为“二流”,视中国为“半文明”。这是郭氏所把持的底线,有了这条底线,郭氏就不会走上“自毁文化”之路。

郭氏读《论语》,喟然叹曰:“呜呼!是言也,尽万世之而无以逾焉者也。”〔13〕这是对“文化本”与“观念大义”的认同。郭氏读《孟子》,亦叹曰:“呜呼,孟子之言至矣!”〔14〕这也是对“文化本”与“观念大义”的认同。《复何镜海》谓:“承示近读《易》以穷天人之,读《论语》以跪邢导之归,论学论治,备于是矣。”〔15〕这是对“文化本”与“观念大义”的认同。《复罗小溪》谓:“鄙人近数年颇有悟于《周易》言几之旨,以为非诚不立,非几不行,事之大小,天下之治,皆有几者行其间,天也,固人也。”〔16〕这也是对“文化本”与“观念大义”的认同。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捧捧记云:“天下之理,一一阳而已。阳,君子也;,小人也。阳消,捞敞则阳消,天地之行为运,人之赞天地为事功。天之运,无形者也;人之事功,有形者也。故运不可言,而事功可言。阳之消,有消之者;阳之,有之者。……家国天下之盛衰,友朋之离,人之从违,未有不由此者也。”〔17〕同月二十七捧捧记云:“天地大气之运行,实有顺逆二者。……二气之运行,如暑至而热,冻极而寒,皆确有此气。惟其弥纶旁薄,而亿万人转旋其中,故神而妙耳。”〔18〕同月二十九捧捧记云:“和乐是心之,所谓腔恻隐,盎然如太和元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也。精明是心之用,所谓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截然若万物之各正其命也。”〔19〕

咸丰八年九月二十捧捧记云:“《中庸》一书,圣人之推阐尽致,以慎独为入德之门,以知仁勇三者为造之纲,以诚为涕导之极,以制礼作乐为行之验,为[以]成物参天地为尽之实,以尽人天为修之功。推究其致,总归入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八字上。”〔20〕咸丰八年十月二十捧捧记云:“予谓孟子穷理尽以至于命,程子以穷理尽四字释此语,而不及立命之说。朱子谓天命即天之流行而赋于物者,所谓天命之谓也。……圣人到五十时,已自与天撰,所以能知天,所以能立命。”〔21〕同月二十四捧捧记又云:“如坤之象曰:乾以刚修己,克己复礼之也;坤以治人,民胞物与之也。”〔22〕咸丰十年闰三月十一捧捧记云:“吾人行事,必有天下一家、万物一之心,乃能于事有济。”〔23〕同月十四捧捧记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圣贤只是以成物为心,所以能尽己,即能尽人之。实觉得有一腔不忍人之心,加积累填去,此是圣人言仁之实际。”〔24〕

阳”、“赞天地”、“天地大气”、“成物参天地”、“穷理尽”、“民胞物与”、“以成物为心”等等,这些观念不来自西洋,而是标准的“中国制造”。郭氏反复论及,一再揣,不见“二流”之讥,亦不见“半文明”之讥,而是肯定之,实行之,认真阐发之。讲“器物西化”,不足以使中华文明成“二流”;讲“制度西化”,亦不足以使中华文明成“二流”;唯有讲“观念西化”,才可能使中华文明成“二流”。而“观念西化”却是郭嵩焘所不讲的。

可知郭氏并未承认“西洋文明优越论”,并未认中国为“文化二流之国”与“半文明之国”,至少在“文化本”与“观念大义”层面是如此。

第三节固守“儒学”与“中学”

姚曙光撰《先行于西学踯躅于理学——郭嵩焘“本末”思想评析》一文,认定:“从先行,到踯躅,到回归,郭嵩焘没有越出儒学的樊篱。”〔25〕并且认为“对儒学自信、自觉、自审,对异质的西方文化有相对平和的心,一种没有丧失文化主地位的海纳百川的大气与豪气,现在一批湖南仕宦和士子的时代应对的言行中。”〔26〕其中郭氏“重要代表”。此种判定,就跟“文化二流”或“半文明”之判定,处于刚好相反的地位:郭氏依然是在“中国式思维”的框架下思维,依然固守着“儒学”与“中学”。

此种“没有丧失文化主地位”的大气与豪气,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各人自有不同看法。姚文就持否定的看法,认为“这种文化优越成为收西方先文化的阻碍”,并认为这是一种“悲剧”〔27〕。著者则持肯定的看法,认为这不是“悲剧”,也非收外来文化之“阻碍”,相反还是纳消化外来文化之唯一提。没有这样的“文化主地位”,而去盲目收外来文化,恰如给马注强心针,再名贵的药物也是枉然。

郭嵩焘倡导的“西化”层次与领域,超过同辈诸公许多,但他却没有放弃这个“文化主地位”。他撰《大学章句质疑》二卷,是对这个“文化主地位”的坚守,说:“嵩焘于朱子之书,沉潜有年,而知圣人尽以尽人物之,统于明德新民二者,而其一裕之学。学者,致知诚意,极于修止矣。致知之广,而于心者约;诚意之功严,而尽天下之事固无不包也。格物者,致知之事也。物者何?心家国天下是也。格物之事何?所以正之修之治之平之者是也。格者,至也,穷极物之理而不遗;格者,又明有所止也,揆度物之情而不逾其则。知此则大学一书完无缺,数百年之辨争,盖皆之于外,而于中之要领,有未究也。用其书以朱子之学味而行之,可也;强大学之书以从朱子,比类而附之,循章以之,则亦徒见其陵越而已。”〔28〕又谓:“致知所以在格物者,极吾知之量不能逾乎物之则也,致知即知止之义。”〔29〕

又撰《礼记质疑》四十九卷,也是对这个“文化主地位”的坚守,说:“窃论礼者,征实之书,天下万世人事之所从出也。得其意而万事可以理,不得其意则恐展转以自牾者多也。”〔30〕又说:“化即程子化气质之化,化者,之甚也,逐物而流,随物而迁,久之遂与物化,而好恶随以转移。物至之知亦迷而丧其守,于是心知气一沦于物,莫能自主,故曰化物。”〔31〕“味也,声也,也,人之所附以行者也,而天命之精聚焉。人秉五行之秀以生,有自能知味,有耳自能审声,有目自能辨,圣人为之判五味之宜,辨五之正,察五之文,而天理之流行依乎人心之应,以为之则。是以味声三者,五行万物自然之符,即民生用自然之序,非是则天地之用穷,民生用之经亦废。人之生生于味声之各有其情。故礼者,治人情者也,非能绝远人情以为礼者也。”〔32〕

又撰《中庸章句质疑》二卷,也是对这个“文化主地位”的坚守,说:“嵩焘少读是书,亦时有疑义,君臣子兄朋友之为达,尽人所知也,知仁勇之为达德,尽人所能言也,然何以行之一生知安行数者之分为达德言也,所以行之又何义也?中庸于此三者,言之详矣。……读中庸者,能知知仁勇三者之所以行其于圣贤成己成物之功,亦足窥其崖略矣。”〔33〕又谓:“中庸喫在慎独,而推本之原于天,以见人之所以与天地同量者,其原固无二也。……丽于而原于天,以待于人,则人自效其成能而物无与,注以人物各循其自然,而谓之,疑所谓自然者,天之无为者也。率乎而为,圣人尽之功也,人也。天既命于人而有,而凝之以为,则此字不必虚属之天。率者,人之有事乎。率也,非循其自然之谓也。”〔34〕

又撰《论士》、《文中子论》、《朱子家礼》五卷、《玉池老人自序》等,又于湖南城南书院、思贤讲舍等地讲论船山学、礼学、庄子学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固守“儒学”与“中学”,坚守中华文明之“文化主地位”。

第四节儒、西关系之处理格式

学界几乎均不以“中西用”判郭嵩焘,而是相反,认为他突破了“中西用”之框架。

如张良俊《郭嵩焘对“中西用”模式突破的贡献》一文,就认郭氏“否定了‘中西用’的认识基础,也揭了其逻辑荒谬”〔35〕,是对“中西用”模式的“勇敢战”〔36〕。冯吉《略述郭嵩焘的西方文化观》一文亦认郭氏“突破了‘中西用’的文化取舍模式,开启了维新法思想的先河”〔37〕,“不拘泥于传统的‘中西用’模式”〔38〕。

学界所谓“中西用”,严格讲来是特指洋务派的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分解讲来就是“中中用加西用”,就是纳“西用”以卫“中”。这个格式近代以来受到广泛的批评,其中批评的关键点,是认定“中”之捍卫乃是错误的。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要不要捍卫“中”,而在要捍卫怎样的“中”;问题的关键也不在要不要纳“西用”,而在要纳怎样的“西用”。假如洋务派认定的“中”就是专制制度,就是纲常名,则这样的“中”当然是不值得捍卫的;假如洋务派认定的“西用”,就是“器物”,就是“船坚利”,则这样的“西用”当然是不充分的。

从“器物”、“制度”、“文化本”三个层面来看“中学”与“西学”,则知中、西各有本末与用。相对于“制度”而言,“器物”是末,是用;相对于“文化本”而言,“制度”又成为末,成为用。洋务派主张“器物西化”,相对于“制度”而言,当然是一种“中西用”;但相对于“文化本”而言,它不过又是一种“中用加西用”。郭嵩焘主张“制度西化”,相对于“制度”而言,它当然突破了“中西用”之框架;但相对于“文化本”而言,它依然只是一种“中用加西用”。

假如我们以“制度”为本,为,则可判定郭氏突破了、超越了“中西用”;假如我们以“文化本”为本,为,则又可判定郭氏依然属于“中西用”,只是比洋务派的“中西用”高了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高级中西用”。

采纳“西学”亦然。主张“器物西化”,只涉及“西用”;主张“制度西化”,亦只涉及“西用”;只有主张“观念西化”,以“西式思维”替代“中式思维”,才涉及“西”的问题。如此则可发问,郭氏之“西化”已涉及“西”吗?

敦致李伯相》论“西”云:“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在此学习律法。……讲经制出入,谋尽仿效行之。所立电报信局,亦在敦学习,有成即设局办理。而学兵法者甚少。盖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39〕此处郭氏是以“制度”即“各种创制”为本、,而以“器物”即“坚船利”为末、用。

《复姚彦嘉》论“西”云:“鄙人常论办理洋务之节要三:上焉者荔跪富强之术,……凡为富强,必有其本。人心风俗政之积,其本也。以今之人心风俗而富强,果有当焉,否耶?贤如帅,于此亦未能察也。”〔40〕此处郭氏是以“人心风俗政”为本、,而以“富强”为末、用,大致也是以“制度”和“器物”对举。

《寄李傅相》论“中”云:“富强者,秦汉以来所称太平之盛轨也,行之固有本矣,渐而积之固有基矣。振厉朝纲,勤吏治,其本也;和辑人民,需以岁月,汲汲得贤人用之,其基也。未闻处衰敝之俗,行切之政,而可以致富强者。”〔41〕此处郭氏同样是以“器物”如“富强”等为末、用,而以“制度”如“振厉朝纲,勤吏治”等为本、

《致李傅相》又论“中”云:“要之国家大计,必先立其本。其见为富强之效者,末也。本者何?纪纲法度、人心风俗是也。无其本而言富强,只益其侵耗而已。贤者于此固当慎之。”〔42〕此处郭氏同样是以“富强”为末、用,而以“制度”如“纪纲法度、人心风俗”等为本、

《与友人论仿行西法》论“中”与“西”云:“窃论富强者,秦汉以来治平之盛轨,常数百年一见,其源由政修明,风俗纯厚,百姓家给人足,乐于趋公,以成国家磐固之基,而富强可言也。施行本末,有次第,然不待取法西洋,而端本足民,则西洋与中国同也。……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43〕此处郭氏中、西并论,同样是以“富强”为末、用,而以“制度”如“政修明,风俗纯厚”等为本、

《铁路议》再论“中”与“西”云:“虽然,为是者有本有末。知其本而可以论事之当否,知其末而可以计利之盈绌。本者何?人心风俗而已矣。末者何?通工商之业,立富强之基,凡皆以为利也。人心厚、风俗纯,则本治;公私两得其利,则末治。”〔44〕此处郭氏是以工商、逐利、富强等为末、用,而以“人心风俗”等为本、

又光绪元年《条议海防事宜》论“中”与“西”云:“窃以为方今之急,无时无地不宜自强,而行之必有其本,施之必有其方。本者何?正朝廷以正百官,大小之吏择人而任之,则本立矣。方者何?富与强之所在而导民以从之,因民之利而为之制,斯利国之方也。”〔45〕此处郭氏亦以“富强”为末、用,而以“制度”为本、

总起来看,郭氏在论及洋务、夷务或西化时,始终是以军事、经济等为末、用,而以政、风俗等为本、,这在同辈诸公中,是一种很特别的思维。基此郭氏的“采西学”主张,亦以“采制度”为重点;“采器物”只是“采制度”的预备与基础。他以为“采器物”不是不重要,只是不要以“采器物”为足。而这就超越了洋务派的立场,在儒、西关系的处理格式方面,构建出一种“高级中西用论”。这可算是郭氏在儒、西关系处理格式方面的第一项贡献。

郭氏在儒、西关系处理格式方面的第二项贡献,是提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论。光绪元年《条议海防事宜》在提出“急通官商之情”、“通筹公私之利”、“兼顾陆之防”、“先明本未之序”四大建议之,总论“西学”之本末云:“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46〕此处是明言“西”与“西用”:“西”在“朝廷政”等,属于“制度”层面;“西用”在商贾、造船、制器等,属于“器物”层面。中国有自己之“中中用”,西洋亦有自己之“西西用”,这是近代中国思想家首次明确肯定“中西各本末用”。从而也就间接否定了“西洋物质文明,中国精神文明”之说。

《条议海防事宜》又说:“西洋之法,通国士民一出于学,律法、军政、船政,下及工艺,皆由学升而专习之,而惟任将及出使各国,必国人公推以重其选。”〔47〕此处是讲“学校制度”与“育制度”,依然还是以“制度”论“西”,还没有上升到“文化本”与“观念大义”层面。

《条议海防事宜》又以“中西各本末用论”责洋务派之不实:“舍富强之本,图而怀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造船、制器,沿海诸省当任其功,各海机器局亦当渐穷其巧,而所以自强之术,固有自其本末条理,非数言所能尽。”〔48〕只西洋之末,而不问西洋之本,以末为足,此正洋务派之本弱点。

总之,郭氏论“西学”,是以“制度”为重点,以为“制度”就是“西”;其论“中学”,既讲“制度”,又讲“文化本”,以为“制度”是“中”,“文化本”亦是“中”。就“器物”、“制度”层面而言,他已放弃“华夏优越论”,承认中不如西;就“文化本”层面而言,他并未放弃“华夏优越论”,反是肯定西不如中。

如此则郭氏对于“中西用模式”的“突破”,就有多重的意义:就其只论及“制度”为“西”而言,他的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可称为“中中用加西西用”;若以“文化本”为“西”,则其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又可称为“中中用加西用”;若不论中学西学,吾人只承认“文化本”为“”,“制度”、“器物”为用,则其儒、西关系处理格式就只能是“中中用加西用”。

总之,郭氏在洋务派的“器物西化”之上,重点强调“制度西化”,就其对“西”的理解而言,是一种“西西用”格式。然就著者对“西”的理解而言,他依然只讲到“西用”,“制度西化”依然只是“西用之采纳”,依然是一种“西用”格式。若再加上“中”,就是“中西用”,就是比洋务派高出一个层次的“高级中西用”。

郭氏明确提出“中西各本末用论”,是在光绪元年(1875),而严复提出类似主张是在光绪二十八年,故可谓郭氏此点是一项贡献。严氏《与〈外报〉主人书》载于光绪二十八年《外报》第九、十期,其论“中西用”云:“夫中国之开议学堂久矣,虽所论人殊,而总其大经,则不外中学为,西学为用也;西政为本,而西艺为末也;主于中学,以西学辅其不足也;最而有大报学在普通,不在语言之说。之数说者,其持之皆有故,而其言之也,则未必皆成理。……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用,西学有西学之用,分之则并立,之则两亡。议者必禹喝之而以为一物,且一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49〕

牛有“牛牛用”,马有“马马用”,中学有“中中用”,西学有“西西用”,这就是所谓“中西各本末用论”。其思维格式与郭氏完全相同,然却晚出,虽其论证较郭氏更为系统完整,但不能谓郭氏无贡献。

总之,郭氏在儒、西关系处理格式方面至少有两项贡献:一是以“制度”为“西”,主张中国应“制度西化”;二是主张“中西各本末用”,证明“西洋立国有本有末”而非仅限于末之理。此两项均突破了洋务派的思维,均突破了“中西用模式”。故就其自立场视之,其格式是“中中用加西西用”;就吾人之立场视之,其格式则为“中中用加西用”,或简称曰“高级中西用”。

第五节对王船山及其思想之推崇

谓郭氏固守儒学与中学,并未放弃中学之“文化本”与“观念大义”,已列示证据如上。兹以其“船山观”为一视角,更证此说之不诬。

《彭笙陔〈明史论略〉序》赞船山云:“独船山王氏《通鉴论》、《宋论》,通古今之,尽事理之宜,其论事与人,务穷析其精微,而其言不过乎则。嵩焘尝综论元、明二代之史,以附船山之,而未敢遽也。”〔50〕此处推崇王船山之“史学思想”。

《重修〈南岳志〉序》赞船山云:“当顺治初元,船山王氏纂辑《莲峰志》,为衡山之一峰,其事典则,其文雅驯。凡历二百二十年,威毅伯曾公刊行王氏遗书,其书始显。又二十年,次青衡山志成,尽揽七十二峰之胜,而其例犹受成船山。”〔51〕此处推崇王船山之“文章”。

《船山祠碑记》赞船山云:“自有宋濂溪周子倡明学,程子、朱子继起修明之,……然六七百年来,老师大儒,缵承弗统,终无有卓然能继五子之业者。……若吾船山王先生者,岂非其人哉!”〔52〕此处推崇王船山之“学”。

又云:“心契横渠张子之书,治《易》与《礼》,发明先圣微旨,多诸儒所不逮;于《四子书》研析精;盖先生生平穷极佛老之蕴,知其与吾所以异同,于陆王学术之辨,致严焉。其所得于圣贤之精,一皆其践履验之余,自然忾于人心。至其辨析名物,研训诂,于国朝诸儒所谓朴学者,皆若有以导其源,而固先生之绪余也。”〔53〕此处推崇王船山之“义理”与“训诂”。

《船山先生祠安位告文》赞船山云:“而其斟酌要,讨论典礼,兼有汉、宋诸儒之。至于析理之渊微,论事之广大,千载一室,抵掌谈论,惟吾朱子庶几仿佛,而固不逮其精详。”〔54〕此处推崇王船山学理之“精详”,以为其超过朱子。

《船山祠祭文》赞船山云:“惟先生柢六经,渊源五子。养气希踪于孟氏,《正蒙》极诣于横渠。于《易》、《礼》极精,视陈、项更标新旨。允宜追七十子,位两庑程、邵之班。”〔55〕此处推崇王船山传承孟子与张载。

(27 / 66)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

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出书版)

作者:张耀南 类型:言情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